2025年9月4日下午,吉林大学关工委一年一度的离退休党员“M·M”研究会与大学生“M·M”研究会“牵手共建”座谈会如约而至,在兴城教学基地开展。校关工委有关领导、离退休党员“M·M”学习研究会会员代表、关工委秘书处代表,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大学生“M·M”研究会会员代表及辅导员老师参会。座谈会由校关工委驻会委员方东红主持。
本次座谈会以“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凸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等鲜明特征,对人才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高端化方向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将青年大学生培育成政治坚定、知识结构合理、兼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建设者”为主题,聚焦社会经济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旨在通过代际对话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共同探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会上,退休老会员代表结合时代发展与实践经验,分别围绕政治坚定是人才的根本底色、青年学生如何更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分享。还结合“北上精神”和“从游论”深入浅出地将复杂晦涩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进而阐述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人生道理,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感悟座谈会主题背后的时代意义,促进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大学生会员们则分别从自身的学习、理解、实践和需求方面分享了个人思考。他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代青年,生长于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更应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有广阔的战略眼光。并共同作出表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既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继续扎根基层,走进田野,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地球科学学院2023级辅导员姜兆轩表示,将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一生一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成长培养方案”,继续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国际视野开拓等方面花时间下功夫,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引路护航。
吉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现校关工委副主任王守实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牵手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要继续加强组织共建、知识共享、活动共办等方面工作,构建“银发”与“青春”互促共进新机制的建议。吉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现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晓峰对座谈会的交流给予肯定,对同学们提出期许,希望地学同学要通过野外教学实习掌握地学基本知识,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培养思辨精神,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吉林大学离退休党委书记、校关工委秘书长曲渊立在发言中表态,将结合座谈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全力支持配合关工委各项工作,为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提供助力。
座谈会持续近三个小时,现场互动频繁、金句频出,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温度。与会师生一致认为,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打破传统教育中的学科壁垒和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推动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同时要发挥“五老”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指引方向。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推动代际共育、整合育人资源的一次重要举措,更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人才战略、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生动体现。通过老同志们经验智慧与青年学生创新思维的碰撞,不仅让育人方向更清晰,更让培育路径充满“青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