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吉林大学关工委在兴城教学基地报告厅组织举办了离退休党员“M·M”研究会与大学生“M·M”研究会“牵手共建”专题报告会。学校关工委委员代表、离退休党员“M·M”学习研究会会员代表、关工委秘书处部分同志、兴城教学基地负责人,学校2025年地学基础教学实习队部分带队教师和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参会。报告会由吉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校关工委原主任、现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晓峰教授主讲,离退休党委书记、校关工委秘书长曲渊立主持。
韩晓峰教授以《回溯长地岁月 赓续地质初心》为主题,从历史追溯、名师辈出、社会贡献、人才培养四个视角,为同学们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吉林大学地学部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成就,呈现出我校地学学科的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
报告追溯了吉林大学地学部前身长春地质学院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的建校背景及发展历程;讲述了地质教育先驱喻德渊、水文地质学开山鼻祖刘国昌、分文不取躬耕数载的余瑞璜院院士等先贤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感人故事。介绍了我国第一台“航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在长地院诞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航空物探仪器的空白;以董申保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组,承担了 “1:400万全国变质图件的编制与研究”,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傲人成就。分享了学校培养的杰出地学人才的感人事迹,张秋生教授出国考察回国后的行李中仅有几块岩石样品和几根外国火柴;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才教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40年如一日扎根西藏,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的故事。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项项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及地学前辈们令人钦佩的优秀事迹,使停留在课本上的先生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并引发在场同学们对当下应该怎样努力学习,成长为堪当时代大任的地学人才的深入思考。
本次专题报告,既是离退休党员“M·M”研究会与大学生“M·M”研究会“牵手共建”兴城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校关工委为地学实习大学生准备的校史、学科史的生动一课。历史承载过去,也必将启迪未来,相信新时代的吉大地学人一定会不忘来路,赓续初心,步履坚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继续奋进。


